西安科技大学紧抓智能矿山发展机遇,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和社会人才需求及新型人才特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特色课程布局、实践环节、实验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标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持续提升智能化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西安科技大学与企业签约智能矿井建设项目
“随着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加速推进,智能化人才需求持续增加。我们在走访煤炭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对人才要求很高,不仅要懂技术会操作,更要有深度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西安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张旭辉表示。
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紧抓智能矿山发展机遇,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和社会人才需求及新型人才特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特色课程布局、实践环节、实验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标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持续提升智能化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紧跟形势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参与成果转化
“我们紧跟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设置。淘汰了一批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同时,近5年新申报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促进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张旭辉介绍,为了培养多技能、复合型人才,该校聚焦新一轮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产业革命,开设软件工程等3个辅修专业、零碳建造技术等9个微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学生在特定领域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从业能力。
西安科技大学还通过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课程,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提升传统专业竞争力。近几年,在全校通识课教育自然科学模块中设置了碳中和与新能源技术、安全工程等选修课程,在全校通识课人文社会科学模块中设置了数字经济、应急管理等选修课程。
“2018年,我校成立了矿山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矿山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推广。通过深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各技术系统的融合联动,进一步助推煤炭企业减员增效。”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马天介绍,该校紧跟企业需求,用科技创新拥抱煤矿智能化建设新机遇,为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推动传统主体专业转型升级,加快行业智能化新技术研究的同时,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西安科技大学紧抓机遇,加快了新型学院的布局与建设,近几年获批组建陕西省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陕西省绿色智慧矿山产业学院、陕西省煤矿智能化产业学院,不断布局新专业领域,抢占新产业人才培养先机。
搭建实践平台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西安科技大学智能快掘团队研发的煤矿掘进机器人系统
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西安科技大学积极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对内搭建了一批创新型实验实训平台,对外创建了一批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产教科教融合、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建成了临潼校区地下模拟矿井,形成了西部惟一的煤炭主体专业实训中心,为地矿类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提供了工程认知和科研训练的综合性平台,同时也成为教师从事矿山智能化技术研发的试验场地。”张旭辉介绍。
按照学科关联、仪器设备性质和环境设施相近原则,该校还组建了“基础型、综合型、工程实践型、创新型”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大采矿”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平台和虚拟仿真平台8个,共开设实验项目100余项,每年实验教学2000人,为学生工程实践、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打下硬件基础。
“我们学校和中煤科工常州研究院共同建设的煤炭主体专业综合实验实训中心,模拟矿井实景,以井下‘采掘机运通排’六大系统为基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人工智能为依托,为煤矿智能化建设背景下我校煤炭主体专业进行相关课程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提供了平台。”马天介绍,该校加大了与行业研究性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了多个科教融合基地,每年向每个基地选派20名研究生研究学习。
针对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换代,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与陕煤集团、国家能源宁煤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签订了校企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互惠协同培养人才框架协议,建成了国家级采矿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煤矿开采与安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全国200多个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促进科研
“陕西省有5个智能化示范煤矿的智能通风系统建设是由我们团队完成的。我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又直接应用到了教学中,在课堂上随时接入某个煤矿的智能通风管控平台,直观高效地为学生进行授课。”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闫振国介绍,该学院研发的智能通风管控平台形成了低瓦斯、高瓦斯、油型气等不同地质灾害条件下的通风智能管控模式。平台建成后,学生轮流到企业实习,专门负责安全保障服务。
该校机电学科研发的“煤矿综采综掘机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拓展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为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支撑。该平台是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项目,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每年有近万人完成虚拟仿真实验。
将实验教学与煤炭行业需求链接,把科研成果融入各实验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课程实践内容延伸至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通过创建教学实验示范项目,吸引更多行业人才学习使用,进一步加快行业技术研究。这是西安科技大学探索出的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该校坚持发挥特色和优势,紧跟煤炭领域科技前沿,持续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完成了西部矿山动力灾害预报与科学采矿、煤矿智能采掘机器人系统、井下精确定位与煤矿掘进智能管控系统等一批智能矿井项目的科研攻关。2019年至2022年,该校获批煤矿智能化国家级纵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35项、厅局级项目15项。
“学校深入参与煤炭企业智能化建设,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的专业为煤炭行业带来的改变。从这种改变中让学生找到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对行业产生普遍认同,将行业智能化发展需求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就业选择。”张旭辉表示。